4556银河国际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新闻动态 >> 正文

“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会员代表大会暨中华民族古文字创新发展研讨会”在我校召开

2024-07-09 崔焱 点击:[]

7月7日,由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中国古文字研究会与我校联合主办的“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会员代表大会暨中华民族古文字创新发展研讨会”在我校顺利召开。此次研讨会以“中华民族古文字出土文献的整理与研究、中华民族古文字造字法的比较研究、中华民族古文字文献与汉语通语、方言的形成与演进研究”等为主题,由开幕式、主旨报告、分会场研讨和闭幕式四个环节构成。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厦门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吉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兰州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敦煌研究院、陕西师范大学、西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内蒙古大学、宁夏大学、山西大学、新疆大学、西南民族大学、四川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40余家科研机构及知名高校的10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会议开幕式由辽宁师范大学党委常委、科研处处长、历史文化学院院长李玉君教授主持,辽宁师范大学副校长石竹青,中国古文字研究会会长、吉林大学原副校长吴振武,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以下简称“民族所”)党委书记赵天晓,国家民委全国少数民族古籍整理研究室业务处处长杨硕,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原党委书记朝克分别致辞。

石竹青副校长致欢迎辞时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古籍整理工作。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与中国古文字研究会为广大专家学者搭建学术交流平台,为我国的民族古籍、民族文字和汉语方言研究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石校长随后介绍了辽宁师范大学和4556银河国际的学科建设与发展情况。



  吴振武教授在致辞中首先表达了对民族古文字研究会与中国古文字研究会合办会议的大力赞同。而后提到,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519日召开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重视发展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和冷门学科,如甲骨文、古文字研究等。要确保有人做、有人传承。我们要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倡导下,努力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

赵天晓书记在致辞中指出,此次会议的召开正逢其时。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召开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点强调的“第二个结合”为根本思想路线,结合《意见》中所提出的技术路线,肩负起时代责任,继续扎实开展民族古文字文献研究工作,具体工作从思想层面、技术层面、实践层面和视野层面展开。

杨硕处长在致辞中指出,2022年中办、国办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意见在推进古籍学科建设中明确指出,要鼓励有条件的院校设置相关古文献学科专业,建设专业人才交流平台。民族古文字研究会与中国古文字研究会合办会议,是对中央精神的有力贯彻,也必将推进古籍事业实现高质量的发展。

朝克教授在致辞中指出,2000年4月1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强调要做好古籍工作,把祖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我们要深入挖掘、提炼和弘扬我国少数民族文字及其历史文献资料所反映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科学阐释我国各民族古老历史、文化与文明,努力讲好中国文化故事。

学术研讨会分主旨报告和分会场报告两种形式进行。主旨报告阶段,共有10位专家作主旨演讲。复旦大学刘钊教授在题为《关于中国早期文字的几个问题》的报告中指出,对于中国早期文字,在学术界和社会上还存在一些错误观念和模糊认识,需要厘清一些概念,在有些认知上也需要逐步加以统一。他提出,严格意义上的文字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线性排列;要有多个形体,且如果形体达到一定的数量后,还要有重复的形体;经证明可以记录语言。



中央民族大学张铁山教授在题为《丝绸之路古代文字的传播与相互影响》的报告中,讨论了古代文字伴随着各种文化的交流在丝绸之路上的传播情况与各系统文字间的相互影响。对阿拉米系(Aramaic)、印度系(Indic)和汉字系等三大类古文字的产生与传播情况进行研究探讨。同时,也对能够真实反映古代丝绸之路上各民族交往的多文种合璧文献作了分类讨论。

中山大学陈伟武教授在题为《略论商周秦汉文字的雅与俗》的报告中,从出土文献出发,粗略讨论了商周秦汉文字的雅俗问题。他提出,雅与俗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特质进行分析时一个重要评判标准,而文字的雅俗,与本借、繁简、正讹、古今或朝野等方面都有密切的关系。

西南民族大学王启涛教授在题为《中国历史上的合璧文献—基于通用语言文字史角度的考察》的报告中提出,合璧文献的背后,是汉语文和民族语文在地方政权中的地位,包括其在政治、经济、文化、宗教诸方面的话语权。在报告中,也对汉魏晋至唐朝、宋辽金、元朝共计三个时期的汉民合璧文献、清朝合璧文献作了详细讨论。

北京师范大学王立军教授在题为《再论汉字发展的泛时性问题》的报告中讨论了,通过汉碑隶书字形的测查,来进一步深化对汉字构形系统的泛时性特征的认识的方法。提出,汉碑隶书的形体来源呈现出跨时代、跨地域、跨字体的特点。反映了“篆隶之变”路径的复杂性和“篆隶之变”内涵的广义性,是汉字构形系统发展泛时性特征的重要表征。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孙伯君研究员在题为《西夏文〈傅大士颂金刚经前仪疏〉考补》的报告中,对法露精舍藏西夏文《傅大士颂金刚经前仪疏》进行了再考证。由尾题入手逐步深入考证其抄写的详细时间。她指出,本部西夏文著作反映的是“黑山沙门善信”一脉对《金刚经》的理解,衬托的是西夏“汉藏圆融”的宗教特征,对进而了解西夏、元代佛教“显密圆融”的历史特征,具有重要实证意义。

内蒙古大学吴英喆教授在题为《契丹文十二生肖释读现状》的报告中探讨了契丹文中,学界较有争议的表示十二生肖的契丹字的形、音、义以及有关语词的词源研究问题。在对前贤研究进行梳理的同时,提出了对“鼠”读音的看法(diphak或phak),并对“龙”的读音进行了修正(lu→lʊk)。

新疆大学阿依达尔·米尔卡马力教授在题为《俄罗斯藏一叶回鹘文〈中阿含经〉研究》的报告中指出,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文献研究所藏的10余件回鹘文《阿含经》写本中,SI 5709可与SI 3901相互缀合,为《中阿含经》卷39梵志品《梵波罗延经》偈颂之译文。他对涉及写本进行了语文学考证,并分析和揭示了回鹘文《阿含经》的翻译特点、选材原则、夹写汉字等特征。

中央民族大学胡素华教授在题为《古彝文的考释及其研究方法》的报告中阐明了考释彝文字的具体方法:结合文本研究;结合语言和方言研究;对照研究;借鉴古汉字的研究方法,参考文字学理论并为理论的完善提供个案研究;利用人工智能等先进的技术手段来辅助彝文的识别及彝文文献的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索罗宁教授在题为《西夏佛典的重要性》的报告中,讨论了西夏汉传和藏传佛教文献的研究意义,主要强调了西夏文献能够如实代表11-12世纪华北佛教思想与文本传播的实际情况。他也指出,从藏传佛典文本角度来看,西夏文献属于 11-12 世纪后弘期安多康地区的藏传佛教脉络。

本次会议设四个分会场,讨论议题涉及十多个文种,研究角度涉及文献学、语言学、文字学、音韵学、文学、历史学以及交叉学科,研究内容体现了新时代民族古文字研究的动向,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相契合,研究特点都是从一手材料出发,深入揭示文献背后所蕴含的语言文字、历史、经济、文化内涵。同时,本次会议的参会队伍有高校教师、科研人员和硕博研究生,老中青三代齐聚一堂,体现了在党和国家的积极扶助下,冷门绝学呈现出“有人做、有传承”的向好局面。

会议闭幕式由辽宁师范大学4556银河国际院长洪飏教授主持。四个分会场的王虎教授、张巧云教授、孙颖新教授、戴红亮教授,分别就所在会场,各专家学者汇报题目所涉及的研究内容、研究范围等向大会作了汇报。

孙伯君研究员对会议进行了总结,她首先向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各位专家对此次大会的支持表示感谢。她指出,现今国家对甲骨文、对中华民族的起源、民族的特性等非常重视,我们民族古文字是中华民族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古文字的字迹是对我们中华民族文明的叙述。汉文文字与少数民族古文字都是发现与探讨中华文明的“敲门砖”,必须要有人继续做下去。她倡导从事汉字研究、汉语研究的专家学者关注与研究少数民族古文字。她提出,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要沿着中华民族古文字的方向,协同发展,努力深入挖掘民族古文字文献中各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揭示中华文明交流互鉴的发展规律,为构建中华各民族共同书写的历史文化大系统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支撑。

此次会议是融通民族古文字文献与汉语通语、方言研究领域的学术盛会,学术探讨涉及西夏文、藏文、契丹文、满文、回鹘文、蒙古文、彝文、东巴文、壮文、水书、古傣文等多种民族古文字的文字、语言和文献研究,民族古文字文献与汉语通语、方言的研究,以及民族古文字编码和数字化等领域,与会专家学者在会议期间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对民族古文字文献研究、汉语研究和多学科交流互鉴等方面起到了推动作用。




下一条:我校成功举办“ 基于人才能力培养的大学写作教材建设工作会”

关闭